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市水利局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制度,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整改整治贯穿主题教育始终,着重紧盯找准、精准、瞄准等三个关键词真改实治,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兴水利民的“成绩清单”“满意清单”,以整改整治成效增强主题教育实效,推动福州水利高质量发展。
一、紧盯“找准”这个关键词,找准问题抓好整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把找准问题、摸清情况作为抓好整改整治的前提条件。一是刀刃向内揭短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着眼破难题、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聚焦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等水利民生领域,自我揭短、认真查摆、系统梳理了“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不够严格”“应对重大水旱灾害、极端气候能力不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还不够快,农村供水工程管护水平还不够高”等8个党员干部普遍关注、基层群众普遍关切的福州水利发展中的问题。二是集思广益纳群言。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开门纳谏,引导党员干部职工立足岗位职责为主题教育、福州水利建言献策。比如,围绕“水利建设痛点难点”“建设重点水网骨干工程新举措、新思考”等召开座谈交流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运用福州水利信息网开辟意见建议征集栏;结合“主题教育进工地 助力攻坚见实效”“‘党建课堂’进乡村”等活动,收集相关意见建议12条,力求使整改整治工作体现民情、切合民意、谋求民利。三是沉到一线摸实情。坚持“一线工作法”“三下沉”工作法,局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在建项目和基层一线,把脉问诊、听取意见、“解剖麻雀”,聚焦全域治水、智慧水利、水土保持等方面内容,开展走访水利工地、随机抽查、机关党建“遍访问计”等调研活动14次,现场发现并化解难题8个,形成调研报告6份,并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兴水利民的实际举措和成效。以“四个转变”服务库区移民做法被《福州晚报》和市委主题教育简报转发。
二、紧盯“精准”这个关键词,精准施策抓好整改整治。坚持提质增效,把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作为抓好整改整治的关键所在。一是提高站位,做到精准推进。局党组高度重视整改整治工作,在局主题教育办设立整改整治组,统筹做好问题清单梳理、专项整治方案制订、正反典型案例剖析和督促整改落实等工作。先后召开6次专题研讨会、整改推进会,对责任机关处室、局属单位进行“点对点”“面对面”动态督导,着力增强整改整治的准度、力度、深度,不折不扣推动整改整治工作落细落实。二是建立清单,做到精准管理。实行领导班子成员挂钩包案,分管领导根据职责分工主动认领问题,做到整改措施、整改目标、整改时限、责任单位、整改责任人等“五个明确”,确保领导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位、工作部署到位。三是对症下药,做到精准解决。坚持分类整改与集中整治相结合,针对水利工程施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对重大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对症下药,制定整改整治措施26条,把握好整改整治工作的切入点、突破点、落脚点。综合运用条目式、项目化等推动方式和“一周一更新”“一周一报告”工作机制,实施建立台账管理、动态销号管理、全程跟踪管理,一点一滴抠细致,一环一节扣闭合,一步一履走扎实,不整改整治到位不收心、不收兵,26条整改整治措施已全部整改完成。
三、紧盯“瞄准”这个关键词,瞄准中心抓好整改整治。坚持学以致用,把瞄准中心、兴水利民作为抓好整改整治的具体任务。一是在全面推进全域治水中转化整改整治成果。全域统筹构建治水体系,通过立法探索治水兴水长效机制,紧密联动59个市直部门、9家市直国企和全市各县市区压实责任,常态化开展“护河爱水 清洁家园”活动,努力打造幸福河湖“福州样板”,河湖水质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河湖长制工作荣获国务院正向激励,选送的《江心之约》《守护母亲河》分别荣获水利部第五届“守护美丽河湖”全国短视频公益大赛一等奖、最佳人气奖,“牢记嘱托 全域治水 努力打造幸福河湖‘福州样板’”案例入选市委主题教育“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案例汇编。二是在有力推进攻坚行动中转化整改整治成果。持续推进94项重大水利项目,水利投资完成率名列全省第一,“一闸三线”全线通水,霍口大型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福马通水工作今年首次完成交换《福马共饮一江水共识书》,积极有效推进“一库三线”工程规模及总体布局在水利部水规总院复核和国家部委立项工作,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攻坚取得实效。市水利局被评为“好干部 兴福州”专项行动先进集体和市“项目攻坚落实年专项行动”先进集体。三是在高效推进民生水利中转化整改整治成果。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河道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工建设水厂11座,累计铺设管网999.15公里,建成东南汽车城自来水厂、竹岐乡鸿尾乡供水工程等5座规模化水厂,受益人口46.1万人,让群众从“有水喝”提升到“喝好水”;治理河长25.14公里,打造休闲、亲水为一体的乡村特色生态区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88万亩,推动土地换发绿色生机,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