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文选

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12日,省委召开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建设推进会,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三明市委书记黄琪玉,泉州市委书记徐钢,莆田市委书记杨根生,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朱清先后在会上介绍了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发言摘登刊发,供学习借鉴。
探索推广“135”社区党建工作机制   着力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军门社区时强调的“社区党组织要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多作贡献”的要求,探索形成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回良玉、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孙春兰书记等省委领导同志先后对福州市推广“135”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作出重要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
坚持强化核心、健全体系,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引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建立网格化的组织体系。推行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融合的“三级核心网络”做法,共建立社区党委(党总支)255个、小区党支部637个、楼栋党小组1291个,实现了党组织在规模以上企业全组建、规模以下企业应建尽建目标。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推广便民举措,创新“四点钟学校”、“十分钟服务圈”、“爱心超市”等服务品牌,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实现了公共服务网络在社区的全覆盖。建立制度化的责任体系。落实“书记抓、抓书记”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督查指导和考核评价制度,涌现出林丹、章欢芳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
坚持下移重心、夯实基础,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
  牢固树立“基层第一”理念,思想上爱基层、行动上帮基层、工作上抓基层,为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提供有力的保障。推进队伍建设职业化。实施“千名大学生服务在社区计划”和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推进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推进经费保障多元化。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补助、社会支持、社区自我补充的社区工作经费多元投入制度,市财政每年划拨2200多万元,保证了社区工作正常运转。推进活动阵地标准化。把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规划和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进行推动。去年以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专项经费6500多万元,改善107个社区办公服务设施。
坚持共建共享、激发活力,凝聚区域化党建工作合力。
坚持尊重主体、优化服务,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员、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共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区。发挥驻区单位共建作用。以社区大党委制、党建联席会、契约共建等方式突破“单位党建”的局限,促进区域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发挥社区党员模范作用。广泛开展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结对帮扶、诚信服务等活动,近两年有6.7万名在职党员、8731名流动党员到居住社区登记,参加党员奉献日、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发挥居民群众主体作用。推行社区居务、党务公开,完善民主议事监督制度,保证居民对社区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深入实施“168”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
中共三明市委
     三明市遵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书记孙春兰在三明调研时提出的“党建工作要提供更高水平的组织保障”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行“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近年来,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9%,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完善组织目标管理。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将村级各类组织完成规划和计划任务的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做到了党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双争双创。完善个人设岗定责。在对党员干部实行设岗定责的基础上,对无职党员根据其特长因事设岗定责、因人选岗定责,并将设岗定责从党员延伸到农村六大员等,明确职责任务、完成时限、质量标准、评议办法。完善考评标准。推行星级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每个星级的具体内容和评定标准,根据考评结果评定星级或档次。今年,全市1735个村党组织共确定任务1?6万多项,6?1万多名农村党员实行了设岗定责,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
提高民主规范管理水平。
  通过实行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六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在农村工作决策、管理的程序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问题,使村级组织和党员群众干事有舞台、参与有载体、监督有平台。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健全了村务决策听证制度、户代表会议制度,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健全点评激励制度。采取一线点评、集中点评、视频点评、群众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奖惩办法,对组织和个人履职落实情况进行点评测评。健全监督落实制度。突出议事决策、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等关键环节,强化村务运作中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力度,确保村级各项工作的落实。
    搭建平台调动积极性。通过明确村级各个组织、各支队伍的职责要求,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整体合力。搭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针对议事决策确定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具体的推进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序时进度,形成各类组织、各支队伍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搭建服务群众的实践平台。总结推广建宁县里心镇上黎村党员“110”服务“一卡一证一队伍一中心”做法,设立党员服务中心,做到农民群众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什么时候需要服务就什么时候联系,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搭建共促共为的参与平台。坚持边实践、边创新、边提升,不断丰富“168”机制内涵。在全市农村推行“五民工作法”,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共同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共建美好家园。
实施“三五”机制  助推“二次创业”
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认真贯彻全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创先争优、下基层等活动,积极探索完善“三五”机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由抓组建向全覆盖、强作用转变,有力助推了泉州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今年前8月,泉州民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77亿元,同比增长22?5%。
    明确“五引”职责任务。
   党组织在推动非公企业发展上,积极履行引领企业政治发展方向、和谐企业构建、先进企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党群共建五项职责。定期组织工商、税务等部门深入企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送政策、送服务。注重引领企业弘扬“福建精神”,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积极争取企业家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推荐企业出资人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评选表彰159名非公企业“党建之友”;主动帮助企业做好人才引进、管理和服务工作。组建非公企业工会2万多家、团组织4000多家,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在全市1500多家重点企业中建立党、群、企联席会议制度,联办党组织与群团组织活动。
    规范“五双”运作方式。
  推动班子建设双进入、党务干部双选聘、党员队伍双培养、党群活动双联动、党建经费双保障,致力解决非公党建难开展等问题。促进党组织班子与企业管理层交叉任职,全市76%的企业党组织书记由企业家或高管担任。探索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与企业一起选拔、聘用、管理党务干部,全市向非公企业荐派党组织书记277名、党建指导员2319名,“双选聘”党务干部876人。深入开展“双培”活动,注重在企业优秀员工中发展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员工。今年来,全市新发展非公企业党员1200多名,其中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占50%以上。将非公企业党建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每名党员每年不少于70元的标准拨付;企业把党建经费列入财务计划,按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千分之五拨付。
落实“五化”保障措施。
  立足泉州民企数量多、分布散等实际,健全并落实非公企业党建领导管理层级化、工作覆盖网格化、工作推动系统化、资源整合区域化、责任落实常态化等保障措施。市、县两级均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85个乡镇(街道)成立非公企业党委,154个村(社区)支部升格为党委或总支;把涉企部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选配为市、县非公企业工委委员或乡镇非公企业党委委员。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党建全组建、规模以下企业全覆盖,在334个开发区、工业区、村(社区)和商贸街区探索“组织单独组建、党员集中管理、活动联合开展”的党建模式。
    目前,泉州共有非公企业党组织4598个、党员24677名,实现了省委提出的“三个100%”的要求。
紧贴实际  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工作机制
中共莆田市委
莆田市现有外出流动人口70万人,其中党员9578名,分布全国31个省区市,相当一部分已成为经营能手或民营企业家。市委十分重视加强流动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出“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
盘活用好宝贵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发挥商缘优势,为当地和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目前,全市流动党员在外创办企业5000多家,年创产值1000多亿元,解决100多万劳动力就业。近年来,持续推进民资回归,积极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共有近1000个民资项目回归家乡,投资额达1000多亿元,成为莆田经济发展新亮点。发挥地缘优势,为引资引智工作作贡献。积极鼓励流动党员为莆田招商引资牵线搭桥,配合有关部门举办院地科技项目人才对接会等活动,积极支持“引智兴莆”工程,帮助推荐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几年来,全市流动党员协助家乡引进技术700多项,成功对接项目120多个,推荐拔尖人才160多名。发挥人缘优势,为维护社会稳定、投身公益事业作贡献。近几年,莆田流动党员共帮助家乡和流入地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外乡亲实际问题2000多件。流动党员带头参与捐资助学、结对帮扶、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带动在外乡亲捐款1亿多元。
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推动组织共建、活动共抓。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快、分布广、管理难等实际,市委坚持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加强领导和指导。强化工作力量。2004年,市委就专门成立流动党员工委,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三地党工委。先后选派六批共145名机关党员干部到133家莆籍在外民营企业挂职,担任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扩大组织覆盖。采取与流入地党组织“横向联合”的办法,创造性地在流动党员人数较多的地区建立了123个驻外党组织,让党员流动不流失。驻外商会由商会会长或常务副会长担任党组织书记,增强驻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主题实践。坚持一年一主题,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
创新提升管理模式,推动机制健全、落实有效。
莆田以省委、省政府批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契机,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盘棋谋划、一体化落实,健全完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党员双向管理工作有效落实。
以实施“1263”机制为抓手  推动机关党建走前头作表率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引导机关党组织立足实践、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1263”机关党建工作机制,即围绕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一个目标”,紧扣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两大任务”,抓好一岗双责、促进履职、思想作风、党内监督、文明和谐、基层组织“六个重点”,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创”,进一步提升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坚持围绕目标,健全责任体系。
  按照省委要求,切实加强对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地方党委统一领导、机关工委负责、部门党组(党委)指导、机关党组织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各级党委把机关党建纳入本地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定期讨论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各级机关工委发挥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等职能,对机关党建实施组织领导。部门党组(党委)承担指导责任,党组(党委)书记当好第一责任人,力促业务与党建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机关党组织围绕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把党的建设贯穿到业务工作全过程。
坚持服务中心,力求有为有位。
  履职尽责紧贴中心。引导机关党组织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推行“设岗定责”,促进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涌现出谢华安、詹红荔、李彬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创设载体融入中心。开展“学习促跨越”读书节等系列文化活动,为迎接十八大营造良好环境;开展“学雷锋,真情服务为人民”主题活动,弘扬福建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实践和党员“先锋行动”,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两规划一方案”;开展“学厦航、打造优质软环境”、“学长汀、推进生态省建设”活动,引导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紧贴中心工作,实现有效作为。转变作风服务中心。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落实“五不”要求,共建立联系点5900多个,帮扶困难群众1?7万多人,帮扶经济发展、民生建设项目5400多个,帮扶资金逾31亿元。
    坚持“三级联创”,夯实基层基础。
  创建活动全面覆盖。目前,省、市、县都以本级地方党委名义开展创建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活动,统一确定“六个好”标准。省直机关创建活动已连续开展五届,176个先进单位获省委表彰。基层建设水平提升。各级机关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争创“五个好”党支部活动。在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中,省直机关97.9%的支部被评为“好”或“较好”。系统带动效应显现。省直机关90%以上厅局对全系统机关党建实施指导。省直单位共建立1400多个农村、社区基层党建联系点,促进城乡党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源自2012年9月14日《福建日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