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文选

让外行人试试看

    最近这些日子,两岸三地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似乎都不怎么平静。馒头可以染色、猪肉可以变成牛肉、也就更别说大名鼎鼎的DEHP(塑化剂)了。一个接着一个案例,让一个吃的本质,由我们认知的“烹调手艺”变成了“加工创意”!食品加工技术的科技含量,可是一点都不低于IT。
    因为之万农庄有着为数众多的山楂树,乐活城也就不免其俗的做起了山楂糖的买卖,只是隔行如隔山,真不是有了山楂树,就会做出山楂糖。记忆犹新的场景是,当我们载着一车车的山楂果终于找到了“专业又内行”的山楂糖加工厂后,工厂老师傅很平淡的问着我们,“防腐剂加多少?!色素要用什么牌子的?!甜蜜素(糖精)又要多少?!”一个又一个“内行”的问题,把我们问得一愣一愣的,当我们回答他,“都不要加吧”,老师傅一脸狐疑的抬起头看着我们问道“你什么都不加能吃吗?!”......。几年前真的不懂,现在回想起来,我想当时候老师傅想问的应该是“什么都不加能卖吗?!”看来,在山楂糖的“能吃与能卖”之间?确实有着一般人很难想象的食品加工过程。由于我们莫名其妙的坚持,内行的代工厂也在我们签完切结书后,特地帮我们做了一批“什么都不加”的山楂糖,在交货的时候还不忘热心的提醒了我们一句,“你们什么都不加,将来产品卖不好可不关我们的事哦!”。
    事实证明,还是内行的人说的对,我们这些什么都不加的山楂糖,天气稍微热一些就容易发酵、胀袋,消费者当然也不怎么买账。加工厂的老板也特地给我来了一通电话,清楚又明白的告诉我,“余先生,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你们再这样子要求什么都不加,我们以后也不敢接你们的生意了,我做山楂糖加工十多年的经验了,你们这些外行人,怎么就不肯听一下我们内行人的建议呢?!”。说实话,这几年的合作下来,这位内行的老板真的是苦口婆心的规劝我们要尊重专业,真心诚意的对我们循循善诱,每一年都希望指引我们做一些“对”的事情(至少是内行人觉得对)。就像他说的,“食品加工这件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没错,对我这个“不专业的外行人”来说,真的不是闹着玩的。我有没有对“内行人的建议”天人交战过?!有;我有没有曾经想过加一点防腐剂解决问题?!有;更何况,这些内行的建议与添加,都是合理又合法的工作。
    只是,拉回更靠近我的一个场景;当我回家看到自己的一双子女,抓着山楂糖猛吃的时候,这些“合理、合法又能解决问题”的决定,我这个外行人一直做不下去。我完全不知道,如果我做了“内行人”的决定,回家以后要用什么理由跟四岁的儿子解释说,“以后爸爸拿回家的山楂糖你别吃太多哦”。也就因为这个简单的理由,我只能怀以感谢的心情回答了内行的老板,“算了吧,这次就用外行人的方法试试看,我们的山楂糖还是什么都不要加吧”。我完全可以想象挂上电话的那一边,肯定是一脸“碰到神经病”的表情。那就……先这样吧!
    在国内,虽然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高、食品安全法规越来越严,但食品加工还是个牵涉到“人”的行业,而且是“内行人”的游戏,除非内行人的道德底线能够抬高一些;否则,再多的标准与法规,只是一次次的考验人性的底线。加一滴就变高汤,谁还会用大骨熬煮六小时?!加一勺就会香甜,谁还需要天然的蔗糖?!内行人的道德底线,每每倒在食品加工的创意与科技面前!
    要不,这次就用外行人的标准试试看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