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文选

由“医道”及“人道”的咏叹

——电视连续剧《感动生命》综述
        2月20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医患题材电视剧《感动生命》在表现医者操守的同时,也以其贴近现实生活的视角、对崇高医德和美好人性的追求,突破了题材局限,抒写出直抵人心的良知与理想主义的情怀。
  用艺术的理想展现和谐医患关系
  电视剧《感动生命》以燕达国际医院心胸外科6位医生的医疗工作和生活经历为主线,将11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突出表现了医院这个“白色战场”上的道德选择与人性升华。
  作为一部医患题材的电视剧,医患关系是《感动生命》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现实条件下,《感动生命》并没有停留在对现实情况的批评和抱怨上,而是通过塑造一批医德高尚、医风纯正的优秀医生,展现出人们理想状态中和谐的医患关系。
  电视剧《感动生命》中,院长对年轻医生和记者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是几十年救别人,但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患者。”在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衰老、疾病乃至死亡面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身份界限只是暂时的。作品中的医患关系不再是突兀地将患者推到医生面前,而是将医生和患者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情感和利益的纠葛中,上演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
  文艺评论家李准说:“《感动生命》中的医生和病人对当代中国医德医风建设新成果的展现和呼唤,不仅是希波克拉底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医德医风建设的新增长点。换句话说,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亮了医患关系和医生的奉献精神。”
  从医德到良知、从医道到人道的升华
  医院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剧中每个医生和病人及其所在的家庭,都是某种社会现实和情感关系的投影,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时所表达的悲喜,在面临各种抉择时所承受的压力,都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的。在《感动生命》中,每一个故事的结局却都是较为完满并充满希望的,而成就这些完满与希望的,正是剧中主人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张海潮说:“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就已经确定,医患关系只是《感动生命》传递主题的载体,重点是通过医患关系,讲普遍的人的内心和良知。我们希望将这些医生、病人所具有的良知扩展到整个社会,表达良知无价的主题,因为只有一个充满良知的社会,才能拥有和谐健康的生活氛围。”
  “《感动生命》讲的是医道,但实际上是讲主人公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种感悟是建立在几个故事铺陈的坚实基础上的,这种人生感悟是每一个人都能找见自己的影子的。从这些人生感悟中可以发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的医患关系,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态上,”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什么样的心态是最宝贵的?具有良知的,具有悲悯心的,具有宽容态度的……说到底,慈悲为怀的就是最好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这使这部电视剧超越了医患关系,表现主题由医道上升为人道,从而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更加深远的意味。”
  用理解和宽容搭建尊重生命的桥梁
  “我们是医生,医生两个字在我们心目中等同于生命。我们这个职业的第一原则就是尊重生命。” 正如《感动生命》中的院长所说,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挽救生命、善待生命,正是这部电视剧要浓墨重彩表达的理念,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作品的一条精神脉络。但与以往的医患题材电视剧所不同的是,《感动生命》中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现医生对患者的物理治疗上。在这部电视剧里,医生在与患者的沟通中,真正走进了患者的内心,医患双方获得了彼此的理解,“救人”与“救心”实现了交融和统一,从而使电视剧获得了诗意的升华。
  “我成功的原因是我和病人互相信任,他们把生命交给了我,我就应该拼命地去救治他们。”剧中司马医生在一个个故事中反复强调,病人需要的是像朋友那样彼此尊重、彼此平等的交流方式,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文艺评论家彭程说:“作为一部医患题材电视剧,《感动生命》不仅表现了生命与死亡,也涉及了拯救他人与自我救赎、历史与现实的恩怨纠结、亲情和友情的弥足珍贵等众多话题。这些内容的交织合奏,让我们懂得只有尊重生命,才能够呵护和挽救生命,才能够为生命中所拥有的真善美而感动。”
  “治病要治心,要知心,要入心,《感动生命》通过这个主题要表达的,正是对宽容、理解的呼唤,对人间大爱的追求。这使这部作品不囿于其表现的医务行业的特征,进而拓展到表现伦理的善与人性的美,从而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文艺评论家周星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