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就《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后福州应如何抓住机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李闽榕认为,作为海西经济区龙头、规划区域内唯一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在海西建设中应担当起更大的责任,紧紧抓住《海西规划》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促进产业群和城市群、港口群互动发展
李闽榕认为,福州市应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带动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罗源等城市发展,加速促进闽江口城市群的形成;以深水良港和大型港湾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推进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等“南北两翼”深水海港开发,加快福州港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步伐,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推动福州港成为综合性港口群;以提高产业关联度、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临港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促进福州大都市区、福州港和闽江口新增长区域产业群的联动发展。
逐步完善福州空港、海港、陆路交通等交通设施条件,加快构筑福州与周边县市之间“一小时生活圈”,带动周边城市人流、资金流、物流集聚,促进产业群和城市群、港口群互动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集聚发展,大力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三方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发展空间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与城市承载力和发展空间息息相关。李闽榕说,福州应从三个方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发展空间。
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福州新城建设,完善新城建设规划,激活土地资本,突破发展瓶颈,以新城建设带动城市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
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切实做好保障房建设工作,重点搞好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打造宜居城市,带动大都市发展。福州大都市区是海峡西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州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的依托和基础。福州应充分利用山海兼有、内河形成网络的山水城市优势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打造滨江滨海宜业宜居城市。
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和科学技术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李闽榕表示,城市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在于人的创新创造。
加快创新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动力之源。要坚持创新思维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发展路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作为推进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
从三个方面优化发展软环境
城市文化是相对于城市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的软环境,是城市气质、性格、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李闽榕表示,福州应从三个方面优化发展软环境。
优化人文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充分利用福州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的底蕴,大力培育城市文化,使市民良好的人文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以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积极打造高品位的现代文明城市。
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要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创新服务流程,建立绿色便捷通道,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水平。
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开放程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制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