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角度,谈几点认识。
一、坚持以思想的解放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首要的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第一,营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只有在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下,广大党员才能放下包袱,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敢讲真话、讲心里话,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和新思想。要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使那些敢于讲真话、讲心里话和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党员受到应有鼓励和保护,使那些压制、打击不同意见的党员受到应有的批评和惩罚。不可否认,目前在一些党的组织中仍然缺少一个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和氛围,因此,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就成为在党的建设领域解放思想的当务之急。
第二,破除既得利益的障碍。应当清醒地看到,一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好处,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为此炮制种种“名正言顺”的理由,想方设法地要去维护和扩大这种利益。这种既得利益倾向和行为,往往成为一些人畏葸不前,甚至反对改革的阻碍力量。改革的风险就源于对既得利益的调整,源于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和非议。因此,必须通过推动党的建设领域的思想解放,正视和遏制这些既得利益倾向,坚决破除障碍,努力在领导制度、干部制度、选举制度、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
第三,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的呼声及最初的实践往往源于基层、源于群众。尊重和支持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党一贯的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也是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真诚地鼓励、引导、保护基层同志讲真话,充分尊重基层在党建实践上的探索和创造,鼓励基层在党的建设上进行某些打破常规的试验,决不能一见到不合常规或不合某些领导部门、领导干部心意的事,就匆忙作结论,甚至扣帽子、打棍子,真正做到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同时,要坚持实践第 一、群众第一的观点,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并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
还应当指出的是,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主观臆造,也不是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而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规律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矛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促进改革创新的解放思想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改革创新也不是真正的改革创新。
二、坚持以辩证的思维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点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认真思考和正确处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问题,保证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顺利推进。
第一,在动态平衡中推进改革创新。所谓动态平衡,就是要敢于打破现有的平衡状态,突破现有体制框架,实现竞争式前进,错位式发展,在开拓新局面中推动工作实现新跨越,在更高水平上建立新平衡,然后再打破既有的平衡,建立更新的平衡,从而推动工作波浪式向前发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情形,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往往习惯于砍头切尾,取平均值来定目标和措施,甚至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上保险、迈正步,以求四平八稳。这样一种静态平衡思想照顾了思想保守的人,扼杀了人的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结果是工作要求不高不低,工作力度不大不小,解决问题不痛不痒,但工作局面也难以打开。所以,应该提倡在动态平衡中推进工作,鞭策而不是迁就落后、淘汰而不是保护落后,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事实上,历史上的每次重大进步,都是通过打破现有的平衡,在新的高度上达至新的平衡来实现的。现在,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繁重任务,我们同样需要主动采用动态平衡的方法,以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包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的民主建设等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推进。
第二,在统筹协调中推进改革创新。在党的建设中,条块分隔、自我封闭问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大量单位党组织受制于传统层级制的组织环境,虽然对上级组织非常熟悉,但与只有一墙之隔的其它部门或单位的党组织与党员却形同路人。比如,在同一个党委中,纪检、组织、宣传等等工作的统筹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即使在组织工作中,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也需要打破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归根到底就是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党的各项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强各有关部门相互沟通和配合,提高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的协调性,增强党建工作整体合力。同时也要加强各项建设自身工作的统筹协调,从而使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增强党的建设的整体效能。二是要加强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统筹协调,使各方面力量都可以找到参与、支持党的建设的支点。比如,广东省从2005年开始,开展以社区党建为龙头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这“六好”涵盖了20多个单位的工作,使20多个单位都找到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社区党组织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三是要加强宏观指导,保证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有序可控。任何改革创新的措施都会有利有弊,要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努力做到兴利除弊、趋利避害。要增强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注意改革创新措施的衔接配套,防止随意性、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特别要防止消极影响对改革创新的干扰,保证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顺利推进。
三、坚持以开放的态度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党的建设系统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打破党的建设自我封闭的状态,在开放包容中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
第一,建设开放透明的党务部门。党务工作部门对外界来说,往往有一种封闭性神秘感,党务干部也习惯于这样一种状态。现在,随着信息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和干部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要求党务部门和党务干部主动打破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和故作高深的神秘感,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树立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新形象。对党的建设中的新探索、新做法,甚至是出现的失误和不完善,不应求全责备、横加指责,而应及时指导完善、帮助修正和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及时准确地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党务工作信息,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及时了解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进展,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党建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来。要建立健全引导机制,加强舆论引导,防止不当炒作,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创新的舆论导向。
第二,建设“三宽型”党务干部队伍。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务干部,要自觉做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引导者、推进者、驾驭者,积极引导改革创新,真心支持改革创新,有序推进改革创新,切实担负起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历史责任。为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务干部,一定要及时了解和把握世界的发展大势,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及其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自觉把党的建设放在全球的视野下、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中谋划和推进其改革创新。
第三,广泛借鉴现代科技和其它领域的新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我们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比如,利用网络开展党的建设,就能收到传统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等,目的就是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我们要在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四、坚持以忧党之心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不全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干部就可能变质,党就可能瓦解,人民共和国就有覆亡的危险。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正是由于我们党具有这样一种忧患意识,才使我们党这些年来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党的执政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但是,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所指出的,中国的高层是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但是一些地方和基层的干部却并没有这种忧患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似乎风险离自己很远,政权的存亡与自己毫不相关。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自己的重大政治责任,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确保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摘自《红旗文稿》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