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诚信?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规范,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诚信既是调节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一种道德要求;也是市场主体所应遵循的一种经济伦理规范,还是一种政府行为规范,表现为政府对公众在委托契约中赋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则形成社会诚信。社会诚信的形成不仅包括个人诚信,还包括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认可的道德及规范。建设社会诚信,就要优化讲诚信的社会德治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基础的舆论监督机制,提高失信行为的道德成本;要优化讲诚信的社会法治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基础的强有力保障,提高失信行为的法律成本;要优化讲信用的社会经济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基础的监控机制,提高失信行为的经济成本。
经济安全
消除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中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而达到的一种经济状态。本质体现在“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之中。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本要素。如果经济没有发展,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内外威胁的能力就会降低。经济的稳定反映了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经济体系与其他系统之间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经济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的能力。经济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结构越稳固、组织机制越健全,经济的生命力就越强。如果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便有可能使得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因此,经济安全实质上是国家利益、国防能力、政策目标等即使在内外环境均不利的条件下都能得到保障的这样一种经济和政权机构状态。评估标准有: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资源潜力及其发展能力;资源、劳动利用效率;经济发展空间完整性;社会稳定和防止、化解社会冲突能力等。具体指标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预算赤字、国债、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黄金和外汇储备的状况等。确保经济安全是“新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