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1日,我国酝酿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首部法律,对旅游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它将终结我国作为旅游消费大国在旅游领域“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为让从业者、旅游者全面了解自己的职责以及权利与义务,福州市旅游局将把9月份定为“旅游法宣传月”,并在本报开设“旅游法 你知多少”专栏,分成从业者、旅游者、文明游、旅游维权四大主题,每周一个主题进行全方位解读,并进行答疑解惑,还开设有奖问答读者互动窗口。
当不文明旅游行为发生时,谁能站出来予以规范和制止?即将实施的《旅游法》将“文明旅游”确定为旅游法律规范,并明确了旅游者文明旅游的义务,同时也对旅行社和导游提出了要求。
这一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旅游法 你知多少”之文明游,了解文明出游应知应会。
【最大亮点】
1.游客不文明旅行社可依法解约
焦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解读:本条是关于旅游者文明旅游的规定。
该条规定中所指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主要是指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于2006年10月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指南和公约专门针对游客较易出现的不文明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对于刻画、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现状:今年5月,埃及卢克索神庙3000多年历史的古迹上突现“×××到此一游”的汉字,后发现写下这几个字的是南京一学生。此事一经报道,让国人羞愧。
近日,一则“30多名中国游客欲顺走新加坡航班刀叉”的新闻广为流传。根据报道,一个赴新马泰的中国旅行团搭乘新加坡航空公司航班,30多名游客在用餐后把不锈钢刀叉全部收入囊中。空姐发现后要求收回,但遭到拒绝。最后在领队说出“请你们不要给中国人丢脸好不好”的话后,游客才很不甘愿地把刀叉交出。此事再次引爆舆论对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热议。
记者了解到,其实国人旅游的不文明现象并不少见。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出国游十大常见不文明行为”中,上厕所不冲水、参观时插队加塞、在宗教场所嬉戏等都榜上有名。
以“到此一游”来说,国内名胜古迹几乎都遭毒手。今年2月,在北京故宫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上,发现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而长城上,随处可见各种涂鸦。记者从市内多个景区了解到,目前游客的素质普遍在逐步提高,但一些不文明旅游行为仍时有发生。
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写“到此一游”、带宠物进景区、让小孩随地尿尿,在禁烟区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在该景区还是比较常见。为了维持秩序和督导旅游者能文明出行,在今年国庆黄金周前,三坊七巷将在景区宣传折页上添加“做谦恭有礼的中国人”的文明温馨提醒字样。同时,要求讲解员在讲解中,全程做好文明引导和文明礼仪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倡导文明旅游理念及文明用语,在讲解词中添加“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有序排队”等内容,引导游客自觉遵守旅游目的地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及时提醒游客,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在南北口设立“学雷锋”志愿者便民服务站点,及时制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
部门访谈:“即将实施的《旅游法》,将向旅游者的‘到此一游’等不文明行为说不。”福州市旅游局市场处处长吴海燕表示,提及“文明旅游”的问题,几乎每位导游、领队以及景区都碰到过尴尬。相对于以往的无人管,景区管理者期待《旅游法》的实施。因为在《旅游法》中,明确提出了旅游者遵守文明规范的义务。之前,遇到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景区工作人员及导游、领队只能劝阻,只要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不是破坏文物、违反治安管理,旅游者不听劝仍我行我素的话,景区工作人员及导游、领队根本很难制止。
吴海燕说,文明出游本属于道德问题,《旅游法》将其提升至法律层面,旨在提醒人们事关重大,需要引起高度警觉。今年国庆节以后,针对于旅游者有不文明旅游行为违反社会公德的,或者严重影响其他游客合法权益且不听劝阻的,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
2.旅行社可以要求旅游者赔偿
焦点:在旅游行程中,导游和领队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解读:本条是关于导游和领队从业行为规范的规定。
按照规定,导游和领队不得参加更不得安排黄、赌、毒等不健康的旅游活动。导游和领队需引导旅游者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习俗,说明其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旅游者不明白时,还要进一步作出说明和解释。
同时,本法规定了导游和领队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义务。劝阻即劝诫和阻止、提醒和制止。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有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导游和领队应当及时予以提醒和劝诫,必要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阻止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
现状:近几年来,中国的出境旅游处于一个爆发增长期,有能力有意愿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中国游客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要做好出国旅游的准备,包括了解并尊重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
以大声喧哗为例,中国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介绍,中国游客有一个普遍被诟病的习惯就是大声喧哗,中国人在博物馆、餐厅、大街上往往都特别热闹。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是气氛好的表现,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则是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出境之前,旅行社导游或领队都会召集旅游者开行前说明会,提醒出境旅游者即将前往的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注意事项。
部门访谈:福州市旅游局行管处处长周丽丽介绍,违反社会公德面非常广,举例来说,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纠纷时,采取拒绝登车、船、飞机等不适当措施拖延行程,影响了其他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就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因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给旅行社造成损失的,旅行社可以向旅游者要求赔偿。
3.文明旅游将写入合同
焦点: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将正式实施,“文明旅游”将纳入旅游合同约定。
解读:针对即将实施的《旅游法》,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作出解读的同时,提出“要把文明旅游纳入旅游合同之中,更好地约束和规范旅游文明行为。”即在签订包价旅游合同时,建议旅行社将文明旅游行为规范作为合同内容,并向旅游者详细说明文明旅游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来说,是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作为合同附件。
现状:“目前的旅游合同,并没有从文明出游方面进行明确规范,更多的是针对旅游费用、行程安排、合同变更和取消进行双方明示和规范。”旅游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如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遭受海内外舆论的广泛批评。7月31日,国家旅游局连续在官网发布了6条有关文明出游的通知,其中包括呼吁出境文明旅游的“公约”和“行为指南”。
部门访谈:“9月1日起,全省九地市中福州率先将‘文明旅游’将作为附件纳入旅游合同。”福州市旅游局行管处处长周丽丽介绍,8月底,市旅游局已印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下发全市各旅行社,并要求9月1日起我市旅行社将“游客文明旅游承诺书”作为旅游合同的附件一并签订,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以督导每位游客都遵守法律,恪守公德,讲究礼仪,爱护环境,尊重旅游目的地文化习俗,做到文明旅游。
周丽丽表示,目前对于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吸烟各国都有不同的处罚规定,其中检查极严的是新加坡,随地吐痰首次要罚600美元,第二次则增加到1200美元,如果出现情节严重的破坏公物,还会处以鞭刑。在香港,随地吐痰则要罚1500港币。
周丽丽说,为了普及文明旅游知识,市旅游局已要求各旅行社要向游客介绍文明旅游知识、旅游目的地有关情况、境外目的地法律规定、旅游注意事项等内容。导游、领队在旅游行程中要做好文明引导和文明礼仪宣传,及时提醒、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游客发生不文明情况时,应及时妥善地提醒和警示,引导游客守秩序、护环境,使用文明用语,注重自身言行。旅游者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文明旅游规范,因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产生的不利后果,由旅游者自行承担。
【相关提示】
参与《旅游法》问答 有机会获景区门票
在福州“旅游法宣传月”活动期间,福州市旅游局将推出参与答题有奖活动。
即日起,只要市民登录福州市旅游局(新浪)政务微博(http://e.weibo.com/u/2171536211),参与《旅游法》知识有奖问答,就有机会获得福州A级景区提供的景区门票,共设30个获奖名额,每位获奖人员可得特定景区门票一张。
福州新闻频道本周六起将播出《旅游法》普法专题片
在此需提醒市民的是,本周六(明天)起20:35,福州新闻频道《福州我爱你》栏目,将相继播出4期的《旅游法》普法专题片。明日,首期播出的是“旅游法你知多少”之从业者,次日重播时间:11:35。后面三期将依次播出“旅游法你知多少”之旅游者、文明游、旅游维权等专题片。届时,市民可根据所关心的话题如期收看相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