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平安建设

端午:让古老的远行抵达现在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其避瘟保健、追念先贤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蒿、喝雄黄酒等一系列习俗,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传至现代,传统的端午节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邀请三位专家对端午节的现代意义进行解读。
  专家学者: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杨 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采访人:郑娜 杨凡 董晓伟 强德华
  端午节因其传习已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归总而言,民众在端午节期间避祟驱秽的基本诉求没有变。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得到人们的重视,端午节自然在复兴之列。端午节的新节俗尚在形成过程中,目前,主要是在恢复传统的阶段。年轻一些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节日体验也没有相应节日知识教育,他们对端午节俗缺乏了解,可以理解,责任不在他们,责任在于长者。端午节没有消亡的危险,除非中华民族文化脱胎换骨。端午节关联着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其文化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现在不是传统需要你来拯救,而是你的精神生活需要传统来填补。海外华侨华人对端午节等节日的感受背后是对故国家园的牵挂,是对自己曾经的生命历程的怀恋。节日是民间百姓的节日,现在有些部门,“打造”干预得太多。传统节日的弘扬靠的是民众自己的文化自觉,引导都是外在的。
  新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1、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端午节到了现代有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杨秀:端午节因其传习已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归总而言,民众在端午节期间避祟驱秽的基本诉求没有变,而变化较多的是承载这一诉求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直接关联。比如在农村,每逢端午在大门上挂艾草、大蒜、菖蒲等以避邪祟入门的做法依旧保留,不同的是艾草、菖蒲不再是自家去采,而是从市面上买来。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也有类似变化。
  萧放: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得到人们的重视,端午节自然在复兴之列。端午节的复兴首先是节俗传统的复兴,一些被忽视的端午习俗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新的变化,比如,划龙舟更多地是一种水上的体育竞技,雄黄酒因为有害身体,人们也不再饮用。人们不仅重视端午节的家人团聚欢宴,还在端午节发展出赛诗会、游园会等公共活动。端午节的新节俗尚在形成过程中,目前,主要是在恢复传统的阶段。
  吃粽子:文化符号不能省
  2、一提到端午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粽子,甚至认为端午节就是“粽子节”,对此您是怎么看的?有人认为只要节日的表现形式在,文化内涵就不会丢失。就端午节而言,吃粽子的习俗在多大程度上保存了文化内涵?
  萧放:端午粽子是节令美食,也是文化象征物。在六朝以前,粽子是夏至的节令食品,它象征着阴阳的互相包裹,阴内阳外,人们吃粽子是“辅替时节”。后来粽子移到端午,意义如前。所以人们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也很自然。我们可以省略许多节俗内容,但最后那个粽子还是不能省掉。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内涵的依附,文化形式与文化内涵相互依存,不能轻易改变。
  杨秀:提起端午节,很多人就会想到吃粽子,恰恰说明粽子作为端午节节令食品的影响之深、播布之广,就像春节的饺子、年糕,中秋节的月饼一样。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但只是其一,不是唯一。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合称“五黄”,是中国江南地区端午节的重要食品。端午节不仅节令食品多样,其他节俗内容也很丰富。藉由这些形式,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充分展现。
  陈连山:吃粽子本来只是端午习俗之一。但是,有些现代知识分子否定端午节的“辟邪”内涵,用屈原传说涵盖所有端午习俗,这样就只剩下吃粽子,或划龙舟了。节日形式与内涵是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节日形式自然很重要,没有了形式,内涵自然也无从保留。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内涵更加重要。人类是一种不断寻求生活意义的动物,如果丧失了内涵意义,外在形式是无从保留的。当端午节涂雄黄酒、带香囊的文化象征——辟邪,被批判为封建迷信的时候,这两个节日习俗形式最终被破坏。
  传承:责任在长者
  3、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子对于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知之甚少,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端午节?
  杨秀: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包含或浓或淡的信仰因素,很长一个时期里,这些信仰意识被强行淡化,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等被贴上“落后”、“愚昧”的标签。在推陈出新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被迫中断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成为家长、成为老师之后,他们很容易忽视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传承。
  萧放:由于我们在较长时间内,对传统以负面的评价,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节日知识传统的传承出现断裂。年轻一些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节日体验也没有相应节日知识教育,他们对端午节俗缺乏了解,可以理解,责任不在他们,责任在于长者。因此,我们今天应该补课,应该利用媒体与讲座,以及展览、节日活动体验的方式,让他们更多地感受端午这一夏日的重要节日。
        怎么过:感受文化时间
  4、现在很多人选择外出旅行、聚会唱歌、逛街购物来度过为期3天的端午小长假,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端午节怎么过更有意义,怎样才能使这个节日既能不失文化内涵又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萧放:端午是传统节日,也是现代假日,人们可以有多样性的选择,旅行、购物、聚会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认同传统,要享受传统的节日文化,你不妨郊野远足,采回艾草,插于门楣;或自己亲手包粽子,供家人亲朋享用;或者利用假期到有龙舟竞赛传统的水乡观赏或体验这一水上竞技活动;也可乘船游于江湖之上,或者到屈原祠凭吊屈原,吟诗作赋,神会先贤。
  陈连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由。旅游有旅游的享受,过节有过节的享受。旅游的享受是新奇感,去增加自己的见识。节日享受的是你对文化时间的感受,是对历史的体认,精神层次显然比旅游要高级很多。谈论“传统节日要适应现代生活”,是一个奇怪的问题。有些人觉得传统太落后,不时髦,总觉得传统节日似乎不适合现代。这是长期以来的偏见。现在不是传统需要你来拯救,而是你的精神生活需要传统来填补。
  海外华人:节日是身份标志
  5、海外华侨华人也很重视端午节。有人说他们对节日的感受会比国内的人们更浓厚。就您的了解,他们对端午节是怎么看的?
  萧放:海外华侨华人身处异乡,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他们的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是他们的身份标志,也是他们与其他族群交流沟通的文化资源,他们更加珍重母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根基。有一年6月我们去旧金山,在旅途中已经忘记了农历时间,华人导游告诉我们她晚上得去买粽子,因为那天是端午节。
  杨秀:海外华侨华人对端午节等节日的感受背后是对故国家园的牵挂,是对自己曾经的生命历程的怀恋。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家在外的人,对家的牵挂情怀因节而生,于是尽可能地借由记忆,增加周遭的故地节俗元素,即使现实中实在找不到对应物,也会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通讯设备以饱眼福。由于故乡的习俗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往往保存原样,反倒是现实的习俗在传承中会出现变异。
  趋势:端午节不会消失
  6、历史上,确实有很多节日因为不适应时代发展而被淘汰,您认为端午节存在这种危险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具有现代意义吗?
  萧放: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些节日随着时代变化而消失,但从传统节日看,自汉魏确定传统体系以来,传统的主干节日没有衰落,而是越来越丰富,节俗主题基本没有变化,相当地稳定,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从这个角度看,端午节没有消亡的危险,除非中华民族文化脱胎换骨。
  端午节关联着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其文化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第一,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在当代社会,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草、菖蒲,用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
  第二,人是文化的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续。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
  中韩之争:误解、调整与促进
  7、多年前,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的震动,过了几年再来评价这件事情,您有什么看法?这件事对中国在保护端午节上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连山:中韩两国围绕端午节和端午祭的争端起源于双方交流不够导致的误解,同时也是双方各自文化中心主义过度膨胀的结果。很多中国人认为端午节是自己祖先的创造,传入韩国的端午节仍然是中国的,不承认韩国对端午节的再创造。随着中国的强大,这种心态应该逐步调整。
  萧放: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客观上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件。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益的警醒与触动,我们由此开始认真考虑传统节日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让传统节日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的端午节也在2009年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社会:自觉传承
  8、您认为,目前而言,政府、社会各界还可以做哪些努力,来为弘扬端午节做出贡献?
  萧放:政府除了规定公假以外,还应该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端午佳节的氛围,举办地区性或社区性端午习俗展示与体验活动,在有传统的地区培育有重要影响力的端午节会,如龙船会、香包节等。媒体应大力传播端午节俗与节日传统知识,广大民众自觉传承端午民俗文化,珍重自己的节日。
  杨秀:政府可以从资金、设备等方面提供后援资助,立项梳理端午节俗流变,收集汇总保存相关资料,为文化等决策提供参照;媒体等部门做好相应宣传;教育部门增加相关知识传授。节日是民间百姓的节日,民众有自主汰选的权利和能力。现在有些部门,“打造”干预得太多,领导出场偏多。
  陈连山:传统节日的弘扬靠的是民众自己的文化自觉,不能只靠政府和知识界的引导,引导的都是外在的,不能真正成为民众自觉自愿的民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