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直党建

市文新局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社会转变,认真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按照中央要求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有序开展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自主经营、自我创新水平。推动保留事业体制的国有文艺院团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推动行业自律、健康发展。到2020年,建立健全与“文化强市”相适应的文化行政管理机制,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市场法规制度,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依法逐步简化、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建立以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制,提高文化市场日常管理水平,加大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吸纳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文艺院团改制经营,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立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进评奖办法,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群众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力作。优化文化市场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壮大图书、报刊、音像、网络、演艺、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商品零售终端市场网络,完善采购、配送、流通等服务功能,积极引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快数字出版基地、印刷园区等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推进产权、版权、技术、信息、金融、人才等要素市场发展,探索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种业态和形式的市场交易和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多元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格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优化设施布局,加快福州文化艺术中心、海峡群艺馆和海峡美术馆等一批城市地标场馆的建设,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有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研究和探索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单位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实施“福州文化地图”编制、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十大文化圈”等项目,广泛开展低票价公益性文艺演出、文化惠民“六进”和艺术扶贫等活动;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各类文化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符合时代精神、为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创新工作理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和组织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扶持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建“激情广场大家唱”等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到2020年,全面建成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特色彰显、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提升文化对外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合唱节和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等文化交流品牌的影响力,增强两岸同胞及海外乡亲对中华文化和祖地文化的认同。坚持项目带动和品牌推动战略,充分发挥驻外机构、榕侨社团、交流协会等组织的平台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在榕籍华人华侨相对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设立“闽都书屋”,举办“福州文化周”主题活动,组织闽剧、评话、伬艺和十番音乐等优秀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深入挖掘闽都文化资源,开发和生产具有福州元素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更好地推动闽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依托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等展会平台,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到2020年,努力建设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面向世界的对外文化交流基地,闽都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福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文化带头、集聚和辐射作用明显。 
0